面对持续的房企风险暴露,相关政策正在对症下药,从“供需两端”同步发力:在供给端,推进房企“收并购”、恢复房企融资;在需求端,LPR政策对楼市定向降息,同时,各地持续在出台各种纾困楼市政策。
当前,本质上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都是在修复信心。供给端,主要是修复金融机构、施工单位、供应商对房企的信心;需求端,主要是修复老百姓对房企的信心。
目前来看,效果看还是不错的:需求端在逐渐好转,相关数据显示,5-6月份,全国新房销售环比平均反弹50%,到位资金环比平均增长25%。销售端改善,企业自我造血功能恢复,供给端的银行、施工单位、供应商等,对房企就有了信心。于此,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才能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正向循环。
警惕一些不切实际的“救市幻想”
2021年下半年开始,“保交楼”成为楼市新主题。“保交楼”就意味着小业主的权益不能受损。而地产项目的停工半停工,甚至烂尾危及到“保交楼”的底线,这涉及到民生与社会稳定,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如何尽快实现部分项目的“复工”“保交楼”,且敲定最终结果的承担者,我认为应先把整个链条上的责任都梳理清晰是根本,这也是当下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。
针对部分问题项目,当前先行垫资和接盘的基本是国内的城投平台、资管公司、代建企业,纾困基金等。这些公司接盘以后,应尽快支持相关项目“复工、保交楼”保障购房者的利益,同时也要秉持“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”的原则,保障相关企业参与和退出的权益。
同时,需要我们警惕的是个别城市出现的救市“猴急姿态”:比如亲自下场“带货”,机关、学校、医院搞团购,给机关人员下卖房指标。有的个别城市还想再搞一轮棚改货币化安置等。因此,在促进楼市复苏的过程中,我们须对种种“矫枉过正”的行为保持警觉,更要杜绝房企“躺平”“假复工”等行为。
对问题项目要“加速处理进程”
当下,面对部分问题项目,我建议相关主体“必须当断则断,加速处理进程”。如果供给端的冲击不解决、尾大不掉,楼市就不好稳定。
2个月内,国务院常务会议两度提及“因城施策”。继5月23日国常会提出“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”后,7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,要“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保障住房刚性需求,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”。
国常会的表态很清楚,未来楼市的政策基调,就是要保护刚性需求和合理改善。“合理改善”,这就意味着针对市场的资金“大放水”概率会很低了。
总之,我们在着手解决房地产相关问题时,要尽量从政策面、资金面等多角度保持楼市适度活跃,降低风险处置过程中的“阵痛”,杜绝系统性风险可能性。同时,要坚持贯彻市场化、法制化原则,让违规者得到惩罚,让坏的市场主体尽快出清。唯有此,楼市才能真正恢复信心。
(编辑整理:椒江房产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