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 盘
出 售
出 租
商 家
图 库
新 闻
加入收藏
用户注册
用户登录
椒江房产网手机版
  • 直 通 车 怡心苑 丽廷公馆 台州首辅房产
首页 >热点观察> 正文

台州百匠探寻21丨那年黄酒香满城

来源:台州新闻APP作者:庄向娟发布时间:2021-2-9点击: 人次


悠久的历史,深厚的底蕴,不仅孕育出了优质产品和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,更积淀了许多醇香醉美的内涵。

这是珍藏在路桥人记忆中的一抹浓香。

江竹铭 绘图


如果你是路桥人,或者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路桥,当你自西向东穿过两边新楼林立的“新大街”,也就是现在的邮电路,再从右进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,如今的龙头王路,一定会被一堵由酒缸砌成的老旧围墙吸引。


岁月悠悠,这堵奇特的围墙一直都在,墙后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,墙上的油漆已经风化剥落。穿过枝叶缝隙的阳光,照在依旧泛光的酒缸釉面和破败墙面上,产生了斑驳陆离的效果,仿佛向路过的行人诉说着一段曾经。而此时,墙上酒缸里似乎已飘出美酒的醇香,引人迷醉遐想。


上世纪90年代,摞码整齐的酒缸是酒厂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
透过铁栅栏向里望去,墙内空旷的场地上,堆放着数不清的酒坛子,有好几层楼高,层层叠叠码放有致,蔚为壮观。


这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路桥红卫酒厂,后改名路桥酒厂。悠久的历史,深厚的底蕴,不仅孕育出了优质产品和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,更积淀了许多醇香醉美的内涵。


这是珍藏在路桥人记忆中的一抹浓香。


古法酿酒


酒,是历史久远的饮品,而黄酒,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。历史考证,约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,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,已经开始大量酿制黄酒。而路桥所酿之酒,正是这种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。


酿酒的第一步,是生产酒药。路桥人酿酒用的酒药,主要是由籼米捣成粉,添加各种草叶,再混合一些植物捣成的汁液,搓成丸子,用蓬蒿盖好,隔一个月待其成熟,就成了酒药。老一辈酿酒人还说,路桥人为了酿酒,什么样的植物都尝试过了,就连苦楝树的果子、香花刺的根,都没有落下。不同的酒药,会在发酵的时候产生不同的霉菌群落,最后形成老酒独特的酒香与风味。


酿酒第二步是做麦曲。先将小麦放在水里涨泡两三个小时,滤干后压扁,再浇点水,形成直径两米的小麦饼。将小麦饼放进大蒸笼里蒸,这里的蒸汽来自于锅炉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路桥红卫酒厂竖立起来的好几根大烟囱,人们至今还印象深刻,那便是蒸米、蒸麦用的锅炉烟囱。蒸到两三个小时后,再次粉碎,待其温度降到二十七八摄氏度后,将小麦放到团箕之上,搁置在一个房间里,进行发酵。


这时,最辛苦的工作上场了。两大间发酵车间,900公斤麦曲原料,被装在180个大团箕之上,伴入曲种室制作好的酒药。然后每过五六个小时就要全部翻动一次,以保证发酵饼的温度保持在38℃左右,绝对不能超过40℃,不然酒曲就会失去效用。而这些工作只有两名工人合作才能完成,他们每天半夜都要醒来一次,翻动完180个大团箕后才能回去睡觉。两天三夜,亦复如此,辛苦程度可想而知。


“人就住在车间里了,不仅是人在那里,魂都在里面了。”酒厂老职工们说。


酒曲做好后,就进入酒醅的生产环节。在没有实现机械化之前,这个过程一般在农历“小雪”前着手进行。先是将粳米过筛,加水浸泡,再用蒸炉蒸煮,之后淋水冷却。再经过搭窝、冲缸、开耙发酵、灌坛后酵,制成酒醅。整个过程需要一个月左右。酒醅做好后,要经过认真的挑选,由技术人员对其质量进行严格鉴定,挑选出酒精浓度高、酸度低,口味老嫩适中爽口、无异杂气味的优良酒醅。这个过程不可省略,它对后面的主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
之后便是正式的酿酒了。若是用传统土法酿酒,一般是在农历“大雪”前后进行,流程也先是用粳米过筛、浸泡,然后再经过蒸汽蒸熟、冷却,掺入之前准备好的麦曲、酒醅,就可以落缸酿造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缸里的酒料还要经过不断地翻动,以前用土缸酿酒,翻动缸体里的原料靠的都是人力,非常辛苦。后来改用风机吹冷,加快了生产进度。但是,缸里的温度必须实时控制,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较难掌握的一项关键性技术,要确保酿造过程中各种成分适时适量生成。这在以前,必须由酿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关,自动化改造后,则由厂里的技术人员把关。经过前发酵和后发酵两次充分发酵之后,再对酒料进行压榨、澄清。最后再把酒煮熟,灭掉酒里的残留菌种,如此才算大功告成。


酒厂自主研发的下料传送带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。


黄酒是有灵性的,酿制黄酒也需融入灵性。整个过程工艺质量控制繁杂,技术难度大,要根据气温、米质、酒醅、麦曲等性能动态灵活把控,及时控制调整。如若一切正好,则酒当中的各种成分和谐,酿成的酒口感仙灵、柔和、甘润、醇厚,如此才算达到理想的状态。


1984年黄岩县红卫酒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合影留念。


技术改造


路桥红卫酒厂的前身,是私营一利酿造厂,上世纪30年代开设,地点就在老马路和龙头王村的路口,董事长兼总经理是刘治雄,主要从事酱油和黄酒酿造等。酒厂老职工们回忆,1943年3月,黄岩县举行工艺品展览会,一利酿造厂生产的蘑菇酱油荣获甲等奖,高粱酒获乙等奖,在县里赢得了声誉。


一利酿造厂的酱油标识和红卫酒厂的糟烧酒标。


当时的一利酿造厂还是中共地下党员的联络站,郏国森等地下党员经常在该厂开展活动。1955年,一利酿造厂开始了公私合营,个人拿工资,老板拿股金,利润上缴国家。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,一直经营到21世纪。


那时的酿造,完全手工操作。酿酒用的大缸叫七担缸,也就是能放七担粮食,装水后总重量约有400公斤。工人们用肩挑、用手抬,酿好的酒用木栅沥,十分辛苦。公私合营后,逐步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。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全自动化,酿酒的大米从原来的一天几百公斤,增加到最多一天有1.2万公斤,黄酒产量大大增加。


当年,化验员对酒缸里的酒进行取样化验。


技术的变革首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,当时引入了板框式空气压滤替代繁重的木榨榨酒。到了上世纪70年代,引入并调试成功用卧式连续蒸饭机替代木桶地灶炊蒸饭,之后又改用大铁罐代替陶缸浸米,用大金属罐代替陶缸、陶罐进行前后发酵。为了解决散热问题,又引入风机送风。除此之外,1978年之后,不断改进传送设备,最终完成全自动粮食装填。


工人们把酒缸一层一层地摞起来。

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路桥酒厂在台州率先完成全面自动化改造。工人们回忆,那个时候的送米、蒸饭、发酵流水线有6层楼高,其中的发酵罐有3层楼高,前发酵车间有9个20吨容量的大罐,后发酵车间有29个30吨容量的大罐,场面甚是震撼。


首先,大米麦曲用升降机分别送至楼顶浸米大罐和5楼的落饭机头,大米在顶楼完成浸泡后放入楼下宽大的冲淋洗米输送带,大米在输送过程中被两边喷淋装置冲洗干净,紧接着自动进入卧式炊饭机输送带,在封闭炊饭机高压蒸汽中传送出来即成米饭。炊饭机口出来的米饭经喷淋冷却后落入搅拌罐,在罐内按比例拌入预先培养好的酵母菌和麦曲,混合料自动落入楼下前发酵大罐,在此进行粮食淀粉的深层糖化和糖分的初步发酵。


此时需专人日夜守护,精心管理,及时进行酒醅开耙和大罐夹层注放冷凝水,为微生物生长及糖化发酵控温控氧。前发酵完成后被输送泵送入后发酵大罐,在此进行深入发酵和大量黄酒有效成分的生成沉积。


后发酵同样重要,也需要专人精心管理,控温控酸,确保形成黄酒主体风味的后发酵顺利进行。受气温和微生物发酵进展的影响,整个发酵周期不同批次,甚至各罐也各不相同,一般需一个月时间,以抽样的方式化验检查酒醅的酒度和酸度。


完成发酵后的酒醅被送料泵灌入板框式空气压滤机,压滤后的清酒自动流入储酒池,经筑灰控酸和勾兑后通过管道送入煮酒车间,在此进行蒸汽高温灭菌和装坛封口,最后送入仓库陈酿销售。


在微生物生产应用工艺上,路桥酒厂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,采用优良纯种糖化菌、酵母菌代替自然菌种糖化发酵,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,并大幅提高了酒体风味品质。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,节约了劳动力,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,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生产,形成了持续规模效应,使路桥酒厂进入黄酒机械化酿造时代。


对于当年的场景,酒厂的老职工们至今都抱着炙热的情感。他们回忆,那时的酒厂常常是这样的景象:厂门口等货拖拉机和货车排成队,订货客商进进出出,搬运工们忙着将一坛坛口带泥封的黄酒出库装车。一进大门,一股淡淡的酒香扑鼻而来。进入生产车间,蒸汽酒香更是缭绕,各种大大小小的输送管道林立。肉眼看不见的是微生物军团在育种室、发酵罐里高效工作的繁忙场面,能看见的是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的身影。
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高温煮酒车间里,工人们在快速流水线上挥汗如雨,空坛倒扣蒸汽灶口杀菌、放酒满坛后及时止阀称量、快速竹壳包口糊泥等,动作娴熟潇洒,一气呵成。尤其是在酒坛上挥笔流畅倒写黄酒重量的绝活,简直是高超艺术,充分展示了熟练工人的风采。


回看往昔,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,尽管技改探索路上经受过不少波折,但是路桥酒厂的工人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大专院校、科研机构的指导协助下,群策群力,解放思想,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,这是路桥酒厂从家庭手工作坊迈向机器化大生产的鲜活历史见证。


赢得声誉


“解放初期,路桥的酒基本从外地采购。”酒厂老职工回忆起往昔,感慨很多,“那个时候路桥最大一家卖酒的店叫‘同康门市部’,就在阜大药店的对面。”


后来,路桥酒厂生产的老酒由于品质好、香气正、酒体丰满入口绵柔,逐渐替代了外来酒。再后来,更是多次在台州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获得金奖,慢慢地打入台州各地市场,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台州黄酒业的头块牌子。


如今,晶莹醇香的黄酒依然是许多人的最爱。


“每次质监部门来厂里检查酒的品质,我们都是不作准备,从仓库里直接拿出酒给他们检查,从来都没有出过问题。”


“老酒是补身子的。你见过黄酒炖鸡蛋、炖鸭子、炖大闸蟹,见过白酒炖这些东西吗?”


说着,大家就笑了。以前的体力劳动者累了,就要买点黄酒补补身子,而他们的首选,就是路桥酒厂的黄酒。直到现在,有一些酒厂老职工开的酒店,顾客一听说有一批老酒厂的酒到货,没过多久就会一售而空。


“鸡子酒”,是台州的一大特色美食。


好酒备受欢迎,剩下来的也不是糟粕。像压榨黄酒后剩下来的酒糟经粉碎,再经蒸炊蒸馏,产出来的酒叫做“糟烧”。如果酒糟再经过生香酵母等微生物的后续压醅发酵,通过一定的串蒸工艺,又将生产出口感独特、香飘四邻的高品质蒸馏酒,是请客送礼佳品。蒸馏后再剩下来的,可以做醋或作为上佳禽畜饲料,这些都是黄酒生产的副产品了,但在市场上也都十分畅销。总之,浑身是宝的粮食是不会有半点浪费的。


正所谓“老酒补、烧酒香,每嘬一口,沁人心脾,回味无穷”,说起自家酒的品质,路桥酒厂的老职工都收不住嘴,仿佛刚刚抿过一小口经由自己一双手酿出的美酒。


当年吃货界,黄岩以蜜橘闻名,而路桥以路桥酒厂的黄酒闻名,路桥老酒一度是路桥人的骄傲。这弥漫在路桥老街中的阵阵酒香,成为路桥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。



手记

酿酒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科学,涉及到多种知识。智慧的先人虽然不可能去理会这些科学知识,但凭借无数次的实践、总结、再实践,把经验转化为技能和技巧,传至现今。


但千百年来,传统的酿酒工艺始终徘徊在农村副业、手工作坊、工厂式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上,以手工操作为主,设施简劣,劳动强度大,生产周期长,受季节气温影响大。


新中国建立后,传统的手工匠人在新技术革命的引领下,开始了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变革之路。在这个过程中,工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,使千百年来繁重的酿酒劳作从此获得了劳动的尊严感。这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人性的解放上,都可以说是伟大的进步。


而且,机械化生产的酒类具有标准化、可控化等特征,生产出来的酒品质稳定,且成分透明,去除了一些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隐患,从源头上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工业化大生产比以往的手工生产,可谓是更加健康安全,这里蕴含着一种新的对待世界的方式,即——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生产流程,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能喝到价廉、物美、质优、安全的酒,这其实也是“匠人精神”的必然延伸。


今天,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成熟,人们又可以在家里,通过安装完备的酿造设施,不断尝试用独特的原料,酿造出具有独特品质和安全保证的“家酿”,不断丰富酒——这一千年饮品带给人们的丰富感受。这对于酿酒工艺的发展,又是正在发生的另一个故事了。




感谢红卫酒厂退休老职工们分享故事,他们为此还专门建立微信群,一起耐心细致地为本文提供细节。


往期链接


台州百匠探寻①丨林炳田:火淬金生


台州百匠探寻②丨黄仙友:良工示朴


台州百匠探寻③丨於奇明:画入漆生


台州百匠探寻④丨叶小玉:一世刻缘


台州百匠探寻⑤丨徐金桃:一把凿子


台州百匠探寻⑥丨王立春:拙美之雕


台州百匠探寻⑦丨王宇根:叩刀问道


台州百匠探寻⑧丨 黄道悟:做一杆秤


台州百匠探寻⑨丨郑仙红:草“舞”指尖


台州百匠探寻⑩丨尹步辉:游龙惊凤


台州百匠探寻?丨金春玲:巧手裁缝


台州百匠探寻?丨李少春:梨园金梦


台州百匠探寻 ? |董仁多:鼓声铿锵


台州百匠探寻?丨罗华荣:传世拷绢


台州百匠探寻?|蔡雪贞:有秤当家


台州百匠探寻?|刘普庆:巧匠善思


台州百匠探寻?|张秀洁:碧彩蝶新


台州百匠探寻?|许振:指上游鱼


台州百匠探寻?|毛祖先:爱船成痴


台州百匠探寻?丨林优优:古典之美



(编辑整理:椒江房产网

椒江房地产网微信公众号
关于我们 | 免责声明 | 房产视频 | 联系我们 | 后台登陆
Copyright © 2021 椒江房地产网·浙ICP备08010913号 All Rights Reserved
技术支持:台州嘉豪传媒